儒家和法家的區(qū)別是什么?

儒家和法家的區(qū)別是什么?

1、創(chuàng)始人不同
儒家是孔子所創(chuàng)立、孟子所發(fā)展、荀子所集其大成,之后延綿不斷,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。
法家思想源頭可上溯于夏商時期的理官。

《漢書》說“法家者流,蓋出自理官。

”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、晉國的郭偃、鄭國的子產等人。他們頒布法令與刑書,改革田賦制度,促進封建化過程,成為春秋時期法家學派的思想先驅。
2、思想核心不同
儒家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(tǒng),以仁、恕、誠、孝為核心價值,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(yǎng),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,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,提倡教化和仁政,抨擊暴政,力圖重建禮樂秩序,移風易俗,保國安民,富于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。

法家是**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,以富國強兵為己任, 《漢書·藝文志》列為“九流”之一。

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,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,它的思想也是著眼于法律的實際效用。
3、教育思想不同
儒家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孔子**次打破了舊統(tǒng)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,變“學在官府”為“有教無類”,使傳統(tǒng)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。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,為全**所接受并逐步儒化了全**。

商鞅反對儒家以“禮、樂、詩、書”教育學生,他認為“儒學”不過是一些“高言偽議”,不切實際的“浮學”。為了培養(yǎng)“耕戰(zhàn)之士”和厲行“法治”的人才,商鞅主張學習法令和對耕戰(zhàn)有用的實際知識。

法家與儒家有何區(qū)別?

一、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異同點如下:(一)相同點先秦儒家和法家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基本相同,他們的思想里都閃爍著民本的思想,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當時**生產力的發(fā)展,具有歷史進步性。(二)不同點1. 在對待當時**的現(xiàn)實方面:儒家堅持傳統(tǒng)的治道,認為治理**應該以禮以德,不應該以法以刑。

儒家在治國之時沒有認識當初的實行此道的環(huán)境已經(jīng)變了,在這點上看來,儒家面對當時的**現(xiàn)實是保守消極的。

而法家認為,應該以法治國,人性是“好利惡善”的,從歷史進化的角度來推行法治的必要性。所以,法家當時對待**現(xiàn)實是積極的。2. 儒家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,這也是作為“仁政“之所以可能實行的依據(jù)。法家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性惡論,認為人性本惡,而且人的惡性是不可改變的。

3. 他們兩者所維護的制度不同。儒家所維護的是特權的禮治,是貴賤有序,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。儒家所維護的也就是貴族利益的制度即分封世襲制度。

法家的法律觀就是要充分認識法的重要性和發(fā)揮法的作用,維護的是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的封建**專制集權制度。4. 儒家和法家在統(tǒng)治方法上面不同。儒家主張的是禮治、德治、人治,所以他重禮和德而輕法。

主張恤刑甚殺的刑罰觀,在預防犯罪上用教育的手段為主。法家注重的是法治,甚至會夸大極端法律的作用。主張“禁奸止過,莫若重刑”,以重法重刑來預防犯罪。

盡管孔孟關于德治的思想反映的是**傳統(tǒng)**的特征和要求,有其歷史局限性,但是,他們強調道德教化,重視**道德水準的提高,卻是值得借鑒的。法家的思想觀點,雖然有其過激的地方,但是依法治國,體現(xiàn)的法律上的平等的觀點也是當時**進步的一個表現(xiàn)。所以儒家和法家隨有相通之處,也有思想上截然不同的地方。但是這兩種思想的存在,對當時的**進步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。

二、延伸介紹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(一)所謂的儒家,是以“興經(jīng)”為理論經(jīng),以“仁義”作為理論核心,以堯舜作為祖先,以周文王周武王作為圣君,以孔子作為創(chuàng)始人,最注重道德的學派。儒家的法律思想的特點主要表現(xiàn)在以下幾個方面:1. 推崇禮治,主張“為國以禮”。先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:孔子-以人入理,突出禮的倫理性和強制性。他的思想主要包括等級法律觀;重德輕刑觀;“為政在人”論;犯罪預防觀;用刑適中論;“父子相隱”論。

孟子-倡導“仁政”,使禮成為**意志的體現(xiàn)。他的思想主要有養(yǎng)民富民的經(jīng)濟立法主張;省刑慎刑的法刑觀;輔賢伐暴的君臣關系論;賢人和良法并重的人法關系論。荀子-溝通禮法,使禮理論化,系統(tǒng)化,制度化。荀子的思想主要包括禮**,德刑論,人治論。

2. 德禮為主、法刑相輔的禮治觀。主要內容:德禮優(yōu)于行政;注重教化,恤刑慎刑;為政在人,賢人治國。3. 強調人治,主張“為政在人”。

認為人治是由德治和禮治派生的。(二)所謂的法家,是戰(zhàn)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,因主張以法治國,不別親疏,不殊貴賤,一斷于法,故稱之為法家。法家的法律思想特點主要表現(xiàn)在:1. 關于法的概念法家認為法是由**制定和公布的成文規(guī)范,包括賞與罰兩種手段,是規(guī)范人們行為的準則。

2. 關于法的性質法家認為法具有強制**性,法具有客觀公平性,法具有嚴格等級性,法具有時代民情性。3. 法的起源是與**的起源聯(lián)系在一起,是**發(fā)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。4. 法的作用主要有定分止爭,禁惡止亂,制民勝民和尊君、獨裁。

法家與儒家的區(qū)別是什么?

二者之異:①儒家主張“禮治”,即要求統(tǒng)治者以“禮”(按照先代尤其是西周的禮樂制度)治國;法家主張“法治”,實際上是主張實行君主集權的人治統(tǒng)治,具體來說商鞅主張“法”,申不害主張“術”,慎到主張“勢”,韓非主張“法”、“術”、“勢”合一。②儒家提倡“法先王”,即要求統(tǒng)治者效法古代的圣王(三皇五帝、商湯、周文王、周武王)治理**,不要輕易變革舊的**制度;法家提倡“法后王”,即希望統(tǒng)治者勇于改革,為后世君主做出大膽改革的榜樣,認為 “世異則事異,事異則備變”(韓非《五蠹》),不能拘泥于古禮。

③儒家有民本思想,要求統(tǒng)治者推行“仁政”,善待**,孟子還提出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”(《孟子·盡心下》),荀子認為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;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”(《荀子·哀公》);法家完全認同**君主專制制度,把天下看作君主的私產,把天下臣民都看作君主的奴隸,不允許任何人有獨立思想和人格尊嚴,強調**對君主的**服從。

④儒家內部對人性論有不同看法,孔子認為“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”(《論語 ·陽貨》),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至少可能向善,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“善”是一種“偽”(后天教育形成的);法家無論何人,全部贊成性惡論,只不過他們所謂的“惡”大多數(shù)時候是指不服從君王,蔑視君王權威,挑戰(zhàn)君主專制,所以君主本人一般不在“惡”人范疇內。⑤儒家(尤其是孟子)主張依靠推行“仁政”來實現(xiàn)“大一統(tǒng)”,反對兼并戰(zhàn)爭;法家主張依靠強有力的君主推行變法,富國強兵,依靠強大的武力、輔之以血腥的戰(zhàn)爭完成**“大一統(tǒng)”。⑥儒家時時刻刻都在講“仁義”,要求提升個人道德修養(yǎng)達到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(《禮記·大學》);法家棄絕仁義道德,主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,公開贊成權術和陰謀詭計。二者之同:①儒家和法家都主張君主制,都要求建立一種有秩序的**;②他們都反對諸侯割據(jù)混戰(zhàn),都主張“大一統(tǒng)”,不同之處如前所述是實現(xiàn)手段不同;③二者都主張“有為”,反對道家“無為而治”的思想;④二者都反對墨家、陰陽家、縱橫家的思想;⑤二者本質上都是集體主義價值觀,都贊成富國強兵,都認為為了**強盛**需要做出一定犧牲,不過儒家還能兼顧**利益,法家完全反對民權;⑥二者都代表了正處于上升階段的新興士人階級的利益,要求一定程度的**改革,不過儒家只贊成改良,法家要求根本變革,用新制度取代舊制度。

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么區(qū)別嗎?

一、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的相同點1、歷史背景相同:先秦儒家和法家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基本相同。春秋和戰(zhàn)國時期,**動蕩不安,四分五裂,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法家思想**目的都是維持**秩序。

2、作用相同:兩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當時**生產力的發(fā)展,具有歷史進步性。

二、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的不同點1、兩者的思想不同(1)所謂儒家思想,是自漢武帝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而作為傳統(tǒng)**正統(tǒng)思想??梢愿爬榫S護“禮治”、提倡“德治”、重視“人治”,同時不否認刑罰的輔助作用。儒家堅持傳統(tǒng)的治道,認為治理**應該以禮以德,不應該以法去刑。而法家認為應該以法治國,人性是好利惡害的,從歷史進化的角度來推行法治的重要性。

代表人物:孔子、孟子、荀子。(2)所謂法家思想是戰(zhàn)國時期主張“以法治國”的一個學派。法家往往講究亂世要重典,著重強調法的重要性。

代表人物:管仲、子產、鄧析、李悝、吳起、商鞅、申不害、韓非子。2、兩者的理論依據(jù)不同儒家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,這也是作為“仁政”之所以可能實行的依據(jù)。法家思想產生的理論依據(jù)是“性惡論”,認為人性本惡,而且人的惡性是不可能改變的。

3、兩者所維護的**制度不同儒家所維護的是特權的禮治,是貴賤有序,儒家所維護的就是貴族的利益即分封世襲制度。法家法律觀就是要充分認識法的重要性和揮發(fā)的作用,維護的是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的封建**專制集權制度。4、儒家和法家在統(tǒng)治方面不同儒家主張的是禮治、德治、人治,所以他重禮和德,而輕法。

法家重視法制,甚至會夸大極端法律的作用,以重刑重法來預防犯罪。

百家文化之儒家和法家的區(qū)別和聯(lián)系

提起儒家,腦海中浮現(xiàn)的或許會是慈和安詳?shù)拈L者,手捧一卷論語若有所思。 提起法家,心目里想起的或許會是嚴酷冷峻的官吏,手持一張法令鄭重宣讀。

儒家與法家在**歷史上都占據(jù)著重要的地位。

那么這兩個學派之間有何聯(lián)系又有何區(qū)別?讓 法家文化 來告訴你。 儒家思想,也稱為儒教或儒學,由孔子創(chuàng)立,在歷史演變中逐步發(fā)展為以尊卑等級的“仁”為核心,宣揚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等傳統(tǒng)美德的思想體系,是**影響**的流派,也是**古代的主流意識。儒家思想流傳千年,對**,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。 而法家,則是以“以法治國”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,致力于研究**治理方式,提出了富國強兵、以法治國的思想。

法家學派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于**統(tǒng)治的強制性工具,重視法制建設,為后世數(shù)千年**集權封建統(tǒng)治提供了理論依據(jù)。那么儒家與法家有何區(qū)別和聯(lián)系呢? 一、理論基礎不同。 儒家堅持傳統(tǒng)的治道,提倡的核心觀點是“仁”與“禮”,認為治理**應該以禮以德,不應該以法去刑。

而法家認為應該以法治國,人性是好利惡害的,從歷史進化的角度來推行法治的重要性。 儒家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,這也是作為“仁政”之所以可能實行的依據(jù)。而法家思想產生的理論依據(jù)則是“性惡論”,認為人性本惡,而且人的惡性是不可能改變的,其提倡的是“法”、“術”、“勢”三者結合的用人及治國方略。

二、對**秩序看法不同 儒家在根本上否認**是整齊平一的。認為人有智愚賢孝之分,**應該有貴賤上下的分野。勞力的農、工、商賈和勞心的士大夫各有其責任及工作,形成優(yōu)越及從屬關系的對立;還認為親屬關系之中,應該以輩分、年齡、親等、性別等條件為基礎所形成的親疏、尊卑、長幼的分野。

而法家雖不否認貴賤、尊卑、長幼、親疏的分別及存在,但認為法律的賞罰完全是一種客觀的**標準,不因人而異,一切的人在法律面前均需平等,不能有差別心,不能有個別的待遇。

儒家和法家思想有何區(qū)別?人性的認識決定最終思想的形成?

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**區(qū)別就是理想主義與功利主義。政治哲學上,儒家推崇“小共同體”,以血緣親族為基本單位來治理**;法家推崇“大共同體”,以大一統(tǒng)帝國為基礎,來管理民眾。

我們都知道,儒家思想,法家思想,堪稱是稱霸了**數(shù)千年思想界的兩大霸主級學說百科,它們都誕生于春秋戰(zhàn)國,“百家爭鳴”時期,可以說,影響力,知名度,冠絕當時的所有思想流派,無出其右者。

不過,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,兩者之間卻有著相當顯著的區(qū)別,甚至水火不容。我國開國偉人曾經(jīng)見過這么一句話,是說**歷朝歷代,千百年來的歷史,就是“儒法斗爭”的歷史。當然是很有道理的。
那么,儒家和法家**的區(qū)別在于什么?儒家,更偏向于理想主義;孔孟認為,儒生應該將君王改造為“堯舜禹”一般的圣君,做到“法先王”,讓普天下的民眾安居樂業(yè),**才能富庶太平;

君王的權力,則來自于**的授予。

所謂“撫我則后,虐我則仇”。如果統(tǒng)治者沒有善待**的話,那么,天下也可以群起而攻之,再換一個老大。聽起來,這簡直是一種樸素的民主主義了。

而且,孔孟的核心思想,還在于要“血緣親族”為基本紐帶來管理**。
而法家呢?幾乎和儒家迥然不同了。首先,韓非,李斯的老師荀子,發(fā)明了一個新名詞,叫“法后王”,說白了,就是極端功利,誰的拳頭硬,我們就應該法誰。

統(tǒng)治者的權威,神圣不容侵犯。不光民眾推翻不了,任何人都推翻不了,“民強國弱,民弱國強”。商鞅,韓非覺得必須把老**都踩在腳下,才能彰顯出**有多強大,才能“富國強兵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