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龍是什么動物

恐龍是什么動物

恐龍(拉丁學名:Dinosauria)是中生代多樣化優(yōu)勢陸棲脊椎動物,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??铸堊钤绯霈F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,滅亡于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(fā)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。

但是恐龍的后代——鳥類存活下來,并繁衍至今。

恐龍是中生代的優(yōu)勢陸棲脊椎動物,尤其是在侏羅紀與白堊紀。在恐龍占優(yōu)勢的侏羅紀與白堊紀期間,幾乎所有身長超過1米的陸地動物皆為恐龍,同時代的其他動物因此受到體型發(fā)展與生態(tài)位上的限制。舉哺乳類為例,它們的體型多接近現代的嚙齒動物,不超過貓的大小,食性為肉食性,以小型動物為生。生存在白堊紀的三椎齒獸目(Triconodonta)的巨型爬獸(Repenomamusgiganticus)是個少數例外,巨型爬獸體重12到14公斤,已知會以幼年鸚鵡嘴龍等小型恐龍為食。

恐龍家族極為龐大、多樣性。截止到2006年的學術研究,已確定有超過500個屬;根據估計,化石記錄中曾出現的屬總數約為1850個,當中有75%已被發(fā)現化石。一個早期的研究推測恐龍有將近3,400個屬,但大部分無法在化石記錄中保存下來。

截至2008年9月17日為止,恐龍記有1,047個種??铸堄胁菔承詣游?,也有肉食性、雜食性動物。有些恐龍以雙足行走,或四足行走,或如砂龍和禽龍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。

許多恐龍的身上具有鱗甲,或是頭部長有角或頭冠。盡管恐龍以其巨大體型而著稱,但許多恐龍的百科體型只有人類大小,甚至更小。目前已在全球各大洲發(fā)現恐龍化石,包含南極洲在內。

無論體型大小,恐龍對陸地生活的適應性堪稱卓越,但它們無法占據海生以及飛行動物的生態(tài)位。地球歷史上的中生代曾經棲息過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,這其中最**的也許就要屬恐龍了。世界上已經發(fā)現的恐龍化石多達幾百種,這樣一個主宰地球1.6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覆滅。寫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費解的一章。

恐龍是什么動物???

恐龍是蜥形綱史前動物。
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(三疊紀,侏羅紀和白堊紀)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(tǒng)稱,矯健的四肢、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。

它們主要棲息于湖岸平原(或海岸平原)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。

1841年,英國科學家理查德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,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,并命名為恐龍,意思是“恐怖的蜥蜴”。

擴展資料:
恐龍的生活習性:
1、覓食: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們的身高,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,會用后肢站立。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。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。

2、斗爭: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。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,因此常常單獨行動。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,鎖定獵物后蜂擁而上,并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。

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“裝備”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,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、骨棒或骨釘,有時是有力的尾巴。如棒槌龍等。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,一旦受到威脅,就會集體堅守陣地并反擊。

恐龍是什么動物?

恐龍(英文名:Dinosaur) ,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(三疊紀,侏羅紀和白堊紀)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(tǒng)稱,矯健的四肢、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。它們主要棲息于湖岸平原(或海岸平原)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。

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,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,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。

地球過去的生物,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。
中生代的地層中,即曾發(fā)現許多恐龍的化石。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。但是,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,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,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,如今僅存鳥類,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“鳥類屬于恐龍”的說法。

擴展資料:
恐龍大致可分為草食性恐龍、肉食性恐龍和雜食性恐龍三大類:
**類草食性恐龍:
大部份生活在靠近水源的森林內,其目的是為便于取水、取食。草食性恐龍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腕龍、梁龍、雷龍等。
他們的長頸讓他們可以輕易取食林內大樹上的嫩葉,一旁的河川又方便他們夏天時就近泡水消暑。

另外劍龍、原角龍、三角龍、優(yōu)甲龍等恐龍則較喜生活在廣大遼闊的草原上,如果遇到肉食性恐龍侵犯他們的生活領域時,則會群集向侵略者發(fā)動攻擊,以保障群體的安全。
第二類雜食性恐龍:
以似鳥龍、始祖鳥、偷蛋龍較具代表性,他們極少群居,大多是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各處。只有在遷移或遠行時才有例外。

他們平常是以盜取草食性恐龍的蛋維生,平日生活于極深的山谷中和陰森的密林內。而始祖鳥、似鳥龍等食性恐龍的生活也類似如此。
第三類肉食性恐龍:
肉食性恐龍大部份居無定所,以大家都知道的暴龍(霸王龍)而言,他們有時住在山林中的洞穴里、有時住在濃密的叢林中,他們是以突襲的方式獵捕食物。

他用那粗大有力的尾巴橫掃獵物,將其打昏再沖過去一口咬住,這是大部份大型肉食恐龍的獵食方式。
如異特龍、泰氏龍、重爪龍均屬此類。肉食恐龍中的恐爪龍(迅猛龍)他們體型較小,是群居型的肉食恐龍,不論獵捕食物或遷徙都是群體而行決不單獨行動。

恐龍是什么?

恐龍是脊椎動物,古爬行類。種類較多,體型極為不同,是蜥龍類和鳥龍類的通稱。

1822年,英國醫(yī)生曼特爾(Gideo Mantall)(1790~1832)首先發(fā)現恐龍化石,1842年,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(Richard Owen)(1804~1892)創(chuàng)立了“恐龍”名稱。

恐龍的體長和體重差異明顯。大的體長達數十米,重四五十噸;小的體長不到1米。有食肉的、也有食植物的。

發(fā)展歷程
恐龍在中生代極為繁盛,稱霸一時,地球上成為“龍”的世界。

如空中飛翔的翼龍,前肢變成飛行器官,水中生活的魚龍,陸地上或沼澤中生活的祿豐龍和合川馬門溪龍都是典型代表。非鳥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.6億年之久,獸腳類恐龍中的一個支系分化出鳥類,可是在白堊紀末期,它們卻突然在世界各地銷聲匿跡了。
這是由于強烈的造山運動,地形、氣候的改變和食物的短缺等原因,在地球上占統(tǒng)治地位長達1億多年的古代爬行類—— 恐龍,至中生代末期全部絕滅。